張儀蘇秦的故事千古流傳,似乎也成為了立志自強的典範,但兩人的所作所為充滿疑點,故事的真偽該如何判斷?其中最大的問題便是張儀處處與蘇秦相反,這是典型的對朋友厚恩的背叛,所以後世有人作出分析評判,說蘇秦是故意讓張儀與自己「為難」,使得蘇秦的工作看起來才不簡單,這樣能讓二人始終在縱橫間自由周旋,從而造成「合縱連橫」長久的混亂,他們就會被各國重視得更加長遠。
這種分析似乎可以是解開疑惑的答卷,但恐怕也只是後人的「一廂情願」,因為史書中這樣的記載幾乎不可見,所以說這不過是對史書漏洞的「狡辯」。另外為什麼秦惠文王對蘇秦厭煩,對張儀就處處都喜歡?除非嬴駟對張儀有特殊情感,但這些在歷史上都沒有任何發現,畢竟蘇秦張儀故事的直接來源,是《戰國策》這部文學經典。《戰國策》的內容很像逸事傳言,嚴格考證可以將很多傳聞推翻,比如蘇秦自從經歷了「貧富兩重天」,家人對他的態度都完全倒顛,特別是他的嫂子曾經罵得蘇秦盡失顏面,蘇秦得勢後嫂子竟然放棄一切「兇悍」,像蟲子一樣跪爬在蘇秦面前,這樣的記載更像是小說家的渲染,因為太過細節的真相往往涉嫌到胡編,起碼那不符合歷史記錄的客觀應該說蘇秦的事迹更多屬於公孫衍,這也更符合歷史邏輯的正常謹嚴。
而蘇秦最大的功績促成了燕趙同盟的統一戰線,便繼續向其他各國推廣「合縱」互聯,並最終成功說服了齊、楚、燕、韓,六國相印都歸蘇秦一人掌管,直到這時他才登上了人生之巔,那麼哪裡又是蘇秦人生的「終點站」?此時再參考《資治通鑒》,司馬光似乎也發現這個「歷史疑案」,所以對蘇秦之死介紹得簡而又簡,只說他死於奪利爭權,結果最後被仇家暗殺清算。
但《史記》的記載更加豐富好看,說他先是與燕文侯的遺孀行為難堪,而後為了防止燕易王對自己的恨怨,才主動申請入齊作間諜暗中助燕,燕易王是燕文侯的太子兒男,燕王噲則是從父親燕易王那裡繼位接班,如果按照這種記錄推演,同時又說蘇秦是間諜對齊國多有哄騙,那麼齊宣王差點奪了大燕的江山,那時的蘇秦正在齊國為官,如此一來這個間諜做得豈不是失敗到了頂端?
所以綜合這一切矛盾的種種片段,基本可以判定《史記》的蘇秦傳聞多有失偏,據說蘇秦的結局極其悲慘,受「車裂」之刑如同商鞅一般,《史記》說這是蘇秦為報仇甘心冒險,因為殺手並未得逞導致蘇秦「生還」,他便故意讓齊閔王說自己是間諜要犯,在車裂自己的屍體將賞金高懸,可以誘使殺害蘇秦的兇手主動認領賞錢,就這個線索後人還有不少杜撰,說齊閔王開初賞金一千——結果有四個「殺手」領賞將獎金平攤,每人拿到「二百五」也是心甘,最後齊閔王將這四個「二百五」處斬,所以說「二百五」從此才將人比喻成笨蛋。
但這種說法更是純粹的笑談,因為史書對蘇秦的記載實在太過混含,甚至都說不清蘇秦是間諜還是俊賢,而本文之所以會寫此長篇,只是想提醒讀史切莫輕信迷戀,對任何資料都應該冷靜地分析鑽研,聽說故事可以讓自己的見識增長發展,但絕不意味著可以用「孤證」去以偏概全。
樂問五千年:為什麼蘇秦和張儀的故事,未必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
張儀蘇秦的故事千古流傳,似乎也成為了立志自強的典範,但兩人的所作所為充滿疑點,故事的真偽該如何判斷?其中最大的問題便是張儀處處與蘇秦相反,這是典型的對朋友厚恩的背叛,所以後世有人作出分析評判,說蘇秦是故意讓張儀與自己「為難」,使得蘇秦的工作看起來才不簡單,這樣能讓二人始終在縱橫間自由周旋,從而造成「合縱連橫」長久的混亂,他們就會被各國重視得更加長遠。
這種分析似乎可以是解開疑惑的答卷,但恐怕也只是後人的「一廂情願」,因為史書中這樣的記載幾乎不可見,所以說這不過是對史書漏洞的「狡辯」。另外為什麼秦惠文王對蘇秦厭煩,對張儀就處處都喜歡?除非嬴駟對張儀有特殊情感,但這些在歷史上都沒有任何發現,畢竟蘇秦張儀故事的直接來源,是《戰國策》這部文學經典。《戰國策》的內容很像逸事傳言,嚴格考證可以將很多傳聞推翻,比如蘇秦自從經歷了「貧富兩重天」,家人對他的態度都完全倒顛,特別是他的嫂子曾經罵得蘇秦盡失顏面,蘇秦得勢後嫂子竟然放棄一切「兇悍」,像蟲子一樣跪爬在蘇秦面前,這樣的記載更像是小說家的渲染,因為太過細節的真相往往涉嫌到胡編,起碼那不符合歷史記錄的客觀應該說蘇秦的事迹更多屬於公孫衍,這也更符合歷史邏輯的正常謹嚴。
而蘇秦最大的功績促成了燕趙同盟的統一戰線,便繼續向其他各國推廣「合縱」互聯,並最終成功說服了齊、楚、燕、韓,六國相印都歸蘇秦一人掌管,直到這時他才登上了人生之巔,那麼哪裡又是蘇秦人生的「終點站」?此時再參考《資治通鑒》,司馬光似乎也發現這個「歷史疑案」,所以對蘇秦之死介紹得簡而又簡,只說他死於奪利爭權,結果最後被仇家暗殺清算。
但《史記》的記載更加豐富好看,說他先是與燕文侯的遺孀行為難堪,而後為了防止燕易王對自己的恨怨,才主動申請入齊作間諜暗中助燕,燕易王是燕文侯的太子兒男,燕王噲則是從父親燕易王那裡繼位接班,如果按照這種記錄推演,同時又說蘇秦是間諜對齊國多有哄騙,那麼齊宣王差點奪了大燕的江山,那時的蘇秦正在齊國為官,如此一來這個間諜做得豈不是失敗到了頂端?
所以綜合這一切矛盾的種種片段,基本可以判定《史記》的蘇秦傳聞多有失偏,據說蘇秦的結局極其悲慘,受「車裂」之刑如同商鞅一般,《史記》說這是蘇秦為報仇甘心冒險,因為殺手並未得逞導致蘇秦「生還」,他便故意讓齊閔王說自己是間諜要犯,在車裂自己的屍體將賞金高懸,可以誘使殺害蘇秦的兇手主動認領賞錢,就這個線索後人還有不少杜撰,說齊閔王開初賞金一千——結果有四個「殺手」領賞將獎金平攤,每人拿到「二百五」也是心甘,最後齊閔王將這四個「二百五」處斬,所以說「二百五」從此才將人比喻成笨蛋。
但這種說法更是純粹的笑談,因為史書對蘇秦的記載實在太過混含,甚至都說不清蘇秦是間諜還是俊賢,而本文之所以會寫此長篇,只是想提醒讀史切莫輕信迷戀,對任何資料都應該冷靜地分析鑽研,聽說故事可以讓自己的見識增長發展,但絕不意味著可以用「孤證」去以偏概全。